現代人越來越注重辦公室的質感,認為好的空間,能夠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,之前就有介紹過一人工作亭(點這裡),就是新型態的辦公室。
一般企業大多以租辦公室為大宗,避免公司有經營變動,或有臨時公務需求,搬家也比較方便,有些競選人也喜歡租用臨時辦公室充當競選總部。而這些出租辦公室,就被業界稱為共同工作空間(Coworking space)。

世上最大的共同工作空間出租公司「WeWork」,早已是知名的獨角獸公司(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),而在上市上櫃後,成長速度更堪比火箭,目前總市值竟達到350億美金。
即便市值如此驚人,但說到底,WeWork在做的就是一份包租婆的生意,跟一般租房子並沒有太大區別,但為何有這麼多投資人紛紛看好?
據創新拿鐵網站記者Crystal觀察並分析,WeWork能在商業市場中脫穎而出,正是掌握了以下四點決勝關鍵,:

你去過酒店(Hotel)嗎?
能在小空間裡,享受奢華的裝潢與服務,這也是酒店的開房費用會偏高的原因。
WeWork正是看準這點,成功地將酒店模式帶進商辦市場,他們與房東簽長約(或者名下有房),自己當二房東,將房間用高價並短期出租給房客,當承租的單位越多,每單位面積的租金就越高,總營收也越高。
WeWork運用房東們常用的分隔套房模式,將一間公寓隔成好幾個小間,增加出租單位,並做些裝潢,來提高單位面積租金,他們的標準規畫是,平均每人分到1.4坪(50平方英尺),比一般商辦每人平均7坪還少的多,但不可思議的是,這樣縮減空間,卻不會讓人覺得擠,秘訣就在第二點。

2.3D建模,讓空間設計更精準。



WeWork 總裁 Artie Minson 曾說:「當WeWork在城市裡開設越多點,會員的取消數目就會減少,因為會員可以在任一地方工作,實在太方便了,捨不得取消。」
於是,當他們拿下巨大的融資後,每個月都增加1.4萬至2.8萬坪的新空間,擴點盡量又快又好,他們與社區數據搜集公司 Factual 合作,把各地的機能性資料做出評比,在短時間內,就能挑出最合適的地點,飛快的營運效率,也讓WeWork的空間地點成長了64%。


正因為空間與會員的飛快成長,讓WeWork搜集了各式各樣的辦公室客戶數據,而後,他們開始用機器預測在新開的辦公室中,這種空間大小、地點的會議室使用率,甚至能招募多少會員都能計算。
這些數據是決定裝潢的決勝因素,影響了WeWork將如何分隔會議室,讓他們更有效率地安排裝潢與採購,並減少成本。


誰說「大數據」不如以前熱門呢?
在網絡商場中,WeWork證明了靠數據,仍能翻轉既有的商業模式,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,將讓你走在世界前端,讓世界記住你。


現在就停止運用上世紀傳統名片吧!
啟用8 iCARD智慧名片,讓客戶自動來找你!